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创业周边/科普/列表

鸡腿菇无公害双膜覆盖栽培技术

鸡腿菇学名毛头鬼伞,又叫鸡腿蘑、刺蘑菇,日本人称之为细裂夜茸。因其形如鸡腿,味似鸡丝而得名。现将介绍如下。

鸡腿菇无公害双膜覆盖栽培技术

一、栽培时间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栽培时间。一般鸡腿菇无公害双膜覆盖栽培时间在10月至翌年6月上旬。

二、菌种选择

选择高产抗杂能力强的特白33菌株。

三、培养料配制

1、培养料配方

可就地取材,选用的配方有:(1)玉米芯(粉碎至颗粒状)87.5%,麸皮8%,过磷酸钙1%,尿素0.5%,生石灰粉3%;(2)食用菌废料49.5%,棉籽壳38%,玉米粉8%,尿素0.5%,过磷酸钙1%,生石灰粉3%;(3)豆秸屑45%,玉米芯42%,麸皮10%,石膏1%,生石灰粉2%;(4)棉籽壳94.7%,磷肥2%,生石灰粉3%,克霉灵0.1%,营养素0.2%;(5)玉米芯69.7%,棉籽壳25%,生石灰粉5%,克霉灵0.1%,营养素0.2%;(6)粉碎的作物秸秆(玉米秸、花生秧等)69.7%,玉米粉25%,磷肥1%,生石灰4%,克霉灵0.1%,营养素0.2%;(7)棉籽壳59.7%,菌糠37%,石膏1%,磷肥1%,生石灰粉1%,克霉灵0.1%,营养素0.2%。以上配方料水比(体积比)均为1:(1.3~1.4)。

2、培养料处理

将棉籽壳、玉米芯、作物秸秆、食用菌废料等铺在地面上,再把麸皮、玉米粉、石膏、石灰粉等均匀地撒在上面,先干翻1~2遍,混合均匀后将磷肥、尿素、克霉灵、营养素等溶于水中洒于料内,边洒边翻,混和均匀。然后建堆发酵,制成宽1.5~2米,高1~1.5米,长度不限的料堆,每隔30厘米打1个通气孔至堆底,孔径3~5厘米,上面覆盖薄膜或草帘,四周压实。经2~3天,当料堆30厘米厚处温度达到55℃~60℃时继续保持12小时后翻堆,将料内外上下均匀调换位置,重新复堆打孔,待料温再达55℃~60℃继续保持12小时后翻堆。以后每隔12小时翻1次,连翻3~4次。翻堆期间注意控制料温不超过65℃,高温持续时间不要太长,发酵成熟的料呈棕褐色,有酱香味而无酸臭味,含水量65%左右(拇指和食指紧捏培养料有水渍出现),pH值为7。

四、打畦、消毒,建中拱棚、调控温度

1、打畦、消毒

选宽4米,长20米左右的地块整好畦后,并排开2条深20厘米,宽1.25米,长20米的沟。两畦中间留1米宽的作业道。底面整平后浇透水,待不沾脚后用敌敌畏500倍液喷洒畦底及畦埂,24小时后撒生石灰粉消毒。

2、建中拱棚、调控温度

在并排的两畦上用宽3~4厘米的竹片或粗1.5~2厘米的细竹竿、树枝两端相对插入土中,细端相对接在一起,每隔1米插1根拱杆在畦床上。为增加牢固性,中间设1排立柱,距棚面20厘米处纵向绑1道拉杆(把立柱连成一整体)。温度高于28℃时,不覆塑料薄膜,用70%~90%的遮阳网覆盖遮光降温。11月上旬,随温度降低,去网覆膜,上压膜线。

五、播种、发菌

播种采用层播法,每层铺料厚约5厘米,先在畦底铺1层料,拍平实后均匀撒1层菌种,用种量为总用种量的25%;第2层料铺好拍平实后撒第2层菌种,用种量为总用种量的25%;第3层料铺好拍平实后撒第3层菌种,用种量为总用种的50%,最后均匀撒1层厚约2厘米的料,拍平实后再撒1层厚约0.5厘米的草木灰,盖膜保温发菌,膜上加盖草苫、杂草等遮光。栽培料用量为25公斤/平方米,菌种4袋(每袋500克)/平方米。中午温度超过28℃时在草苫或杂草上喷水降温,也可用铁丝或竹棍在料面上打孔通气。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当菌丝发至手拍整个床面有整体振动感时,表明菌丝已发满,可覆土,一般在播种后20天左右。

六、覆土,建小拱棚、覆膜

1、覆土

鸡腿菇具有不覆土不出菇的特性。一般100平方米栽培面积需土3立方米左右。覆土采用土质疏松肥沃的园田土(最好用菜田土),加入0.3%尿素、0.3%磷肥、0.2%消毒液、0.5%磷酸二氢钾、500倍液80%敌敌畏适量,水适量,pH值7~8.5,湿度以手握成团,落地即散为宜。在发好菌丝的畦床上,均匀覆厚3~4厘米处理好的土壤,保持土壤湿润,适量通风,温度控制在18℃~24℃。一般15天左右土面布满絮状菌丝。

2、建小拱棚、覆膜

小拱棚在覆土后搭建。具体方法是选粗1.5~2.0厘米,长2.5米的细竹竿或宽2~3厘米的竹片(也可用树枝代替),在畦床上每隔40~50厘米插1拱杆。插好后用细绳连接以增加牢固性。然后盖上内膜和草苫。当气温降至10℃~15℃时,在中拱棚去网上膜的同时,在小拱棚的外面加盖1层塑料膜。这样,一般20天左右就可出现成丛菇蕾。

七、出菇期管理出菇期间,小拱棚内温度控制在16℃~25℃。空气相对湿度85%~90%湿度高于95%时,在中午12~14时通风1~2小时;湿度低于60%时,向小拱棚内喷雾状水增加空气湿度。

八、采收及采收后管理

当子实体长至圆柱形或钟形,颜色由浅变深,菇体结实不中空,菌盖上有少量鳞片,菌盖与菌柄未分离,菌环刚开始松动时采摘为宜。采收后将料面菇脚清除干净,4~6天菌丝恢复生长后及时补土喷水,或喷pH值为9~12的石灰水或营养水(50公斤水+15克维生素B9+80克维生素B1+45克硫酸镁+15克硫酸锌+65克磷酸二氢钾),盖膜养菌。3~5天后菇蕾出现时,按上述出菇方法管理,促进第2潮菇的再生。一般每潮菇间隔15~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