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创业周边/科普/列表

水稻移栽前后治虫防病方略

一、病虫发生态势

水稻移栽前后治虫防病方略

四川水稻主要病虫害有稻螟(二化螟、三化螟等)、稻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等)、稻瘟病、纹枯病等。目前,各稻区主栽品种和新育品种大都不抗病虫害。近些年,水稻栽培技术有了较大改进,免少耕面积不断扩大,有利于一些病虫种类的安全过冬,如年前暖冬,春后气温偏高少雨,今年水稻螟虫虫源基数较去年有近成倍增长;入夏以来,随着气温逐日升高,雨日、雨量有所增多,越冬害虫羽化和病菌的增殖加速,存活率提高,某些病虫发生期有可能提前,使水稻有效病虫源基数进一步增加,病虫种群数量积累加快,为尔后猖獗为害奠定了基础。当前,水稻正处于育秧和移栽前后,稻螟、特别是二化螟有可能加重为害,稻瘟病、苗叶瘟有可能发生较普遍,稻纹枯病发生期有可能提前,水稻赤枯病因土壤缺素或管理失当将局部发生。

二、治虫防病方略

针对我省病虫发生有区域性特点,即盆地西北稻区,以稻瘟病、纹枯病、云形病和稻螟为主,盆地东南稻区以稻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为主。在治虫防病方略上应取:区别对待,狠抓重点、兼顾次要病虫害,实施区域治理。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化学防治将采取选择性用药与联合用药相结合,提高防效,降低成本,减少污染,节能增效。根据今年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少雨和病虫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在水稻移栽前后,应狠治水稻螟虫,普防页稻瘟,早治纹枯病,预防赤枯病,将病虫害损失降到最低,以确保水稻稳产增收。

1、狠治稻瘟虫:我省水稻螟虫有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等,以二化螟为主,局部稻区有三化螟的危害。近年来,由于受世界性气候异常的影响,连年暖冬,水稻螟害有增无减。在控害减灾方面,除消灭虫源(清除田间稻桩,管好稻草等),选用抗虫品种外,主要靠化学防治。四川二化螟一年发生2—3代,以第1、2代危害最重。二化螟第1代各地发生期参差不齐,且拖得比较长,一部分稻区(如盆西北)螟虫落卵集中在稻田期,一部分稻区(如盆东南)螟虫落卵多在本田期。因此,防治上前者应以稻田期为重点,采取“狠治一代,挑治二代”兼治三代螟和大螟的策略。对后者或秧田防治不及时、不彻底的稻区,落卵或带卵至本田且危害较重的田块要防治。防治时期:盆西北稻区一般在5月中下旬,有时延至6月上旬,盆东南稻区一般在5月上中旬。防治指标:本田第一代以枯鞘率达3%—5%时防治。主要药剂可选择bt乳剂、漩星乳油、切虫乳油、螟死净、虫无影、锐劲特、比双灵、杀虫单、杀虫双等。为防产生抗药性,建议轮换使用药剂。用上述任一种药剂,每亩次兑水50公斤常规喷雾或兑水15公斤机动迷雾。

2、普防叶稻瘟:四川稻瘟病常发病区主要是盆周丘陵、山区。为控制病害的流行,对种植瘟病品种的稻区,建议在水稻苗期普防“苗叶瘟”,保苗保叶,减少田间菌量,防止病害扩散蔓延。主要措施:(1)清除菌源:育秧前,将病稻草集中室内储藏或销毁,不用病稻草垫圈铺路,扎秧把、绑棚架和盖种催芽等。对稻种进行消毒:85%强氯精300—500倍液浸种,可兼治恶苗病、稻粒黑粉病、胡麻叶斑病等。还可选用敌白克乳油,或多森铵胶悬剂,或浸种灵乳油,或三环唑等,或结合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硕丰481”或“全镰刀”或“爱多收”等,减少苗病,确保苗齐苗壮。在水稻移栽前,用三环唑浸秧,带药移栽,可以推迟10-15天发病,减轻病害。(2)药剂防治:对象田主要是常发病区的感病品种和易感病生育期--分蘖期。根据田间病情监测和天气预报及时施药。苗叶瘟药治的关键是封锁“发病中心”,隔5-7天喷药1次,连喷2-3次。主要药剂可选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或40%富士1号,或40%灭病威胶悬剂,或春雷(日)霉素(甲收米)、或“丰登”、全卓等,遏制病害流行,减少水稻中后期菌源量。

3、早治纹枯病:纹枯病是一种常发生性土传病害。常年在我省坪坝稻区和高水肥条件下发生较重,在高温高湿季节发病最盛。水稻品种对病害抗性有一定差异,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易惑病。实践证明:在纹枯病田间水平扩展时比垂直发展时防治,效果更明显,所以推荐“早防早治”、“水控药治”。其措施是田间清楚菌核,加强肥水管理(严控施氮量),结合水稻分蘖盛期和孕穗期施药预防。主要药剂建议选用井岗霉素水溶性粉剂和晶粉等多种剂型,固这些药剂兼具内吸、保护治疗作用,高效持久,耐雨水冲刷,对水稻安全,至今未见抗性菌株产生等优点,是国内广为应用的一种杀菌剂,对轻病田一般用量为30-40ppm,重病田为50-60ppm。防治指标:在水稻分蘖期盛期,病虫率达5%以上的稻田施药。其他药剂可选三唑酮、爱苗、烯唑醇、纹枯利、禾穗宁、氟纹铵、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以上任一种药剂,每亩次用药液60-75公斤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1-2次,注重喷布稻丛中下部,均匀周到,可有效阻止病害水平扩展。

4、预防赤枯病:水稻赤枯病又名“坐兜”、“僵苗”、“铁锈病”等,是一种生理性病害。通常矮秆品种较高秆品种病重。在缺钾严重的石灰岩和砂页岩成土的稻田发病较重。据调查,水稻受害损失一般为10%左右,重者达50%以上。

发病特点:赤枯病一般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病,在分蘖盛期病害发展很快。它可使稻株矮小,分蘖减少而植株纤弱,心叶窄而直,重病株到孕穗期陆续死亡,轻者还能延迟抽穗,但穗粒小而瘪。从症状看,被害株先从老叶叶尖上产生许多大小不等的褐锈色斑,扩展为不规则褐色斑块,叶片自上而下渐变成赤褐色枯死,随后向植株上部叶片蔓延,最后仅少数心叶保持绿色,似火烧状,故名“铁锈病”、“坐兜”。叶鞘病斑与叶片相似,病斑赤褐色至乌褐色,严重时枯死。拔起病株,可见根部老化,腐朽,新根少。赤枯病病因主要是土壤缺钾素所致。土壤缺钾分生理性和中毒性两种类型。(1)生理性缺钾:常伴有“姜苗”(即缺锌缺磷发僵,冷水性发僵,和深插发僵等)发生,主要土壤缺乏钾素,如石灰岩、熔岩地区的稻田,红黄土壤,山区冷浸田,沙土田,漏水田等;或气温、土壤偏低,养分释放缓慢,根系发育不良,不能充分吸收土壤中低浓度的钾素,导致稻株生长发育受阻,出现特殊病状。(2)中毒性缺钾:在无团粒结构的“烂泥田”、“深梨脚田”,或沉积板结,通透性差,还原性强的土壤,存在如硫离子和亚铁离子等,引起稻根中毒变黑,阻碍根系对钾素的吸收,严重时,根部细胞解体腐烂而发恶臭。(3)缺锌:在碱性土中锌含量低发病重。其特点是:发病先从下叶基部中脉附近褪绿成黄白色,后生红褐色不规则斑,再向上部叶片发展,心叶短而窄,叶色转淡。重病株明显矮缩,分蘖少,生育延迟,多不抽穗,或出穗不结实,根系变褐老朽。田间诊断“却钾”有明显区别。从症状看,前者先有叶脉失绿黄化,继后出现红褐色斑点,最后呈红褐色枯焦,从叶基部渐向叶尖,从叶中部向两侧发展;后者发展过程正相反。前者老叶发脆,后者则不明显。从发病条件,缺锌通常在土壤ph≧6.5时出现,“却钾”则不受其限制。

赤枯病的防控措施:关键在稻田发病后,诊断确切查明病因,对症治疗。预防措施主要靠改善土壤环境,改进栽培技术,增钾补锌等。(1)缺钾型赤枯病:发病后,对病田应立即开沟排水,保持寸水以下,每亩撒色黑白灰(草木灰:石灰为3:1混匀)30-50公斤,过磷酸钙10-15公斤和氯化钾7.5-10公斤;对土质差,待生新根,可追施适量速效氮肥或腐熟人粪尿;或喷施“高能红钾”,或“美多收”营养素,或磷酸二氢钾等。(2)缺锌型赤枯病:发病后,要及时排水晒田,中耕通气,每亩追施硫酸锌1公斤,或用0.2%硫酸锌或氯化锌水溶液,进行叶面喷雾。特别指出:针对缺锌稻田,不可撒施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质,以免加重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