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创业周边/科普/列表

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技术要点

随着城乡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米的营养和卫生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优质无公害稻米短缺与法劣质稻米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安全稻米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提升稻米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提高水稻种植的效益,规范无公害稻米生产,加强无公害稻米的产品质量管理,促进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现根据广西于2000年9月发布实施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粮食》的地方标准,提出无公害稻米的生产技术要点。

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技术要点

一、严格环境检测,选好田块无公害稻米生产的田块要选择生态环境优良,周边植被覆盖率高,无任何污染源,山青水秀,空气新鲜,最好有天然屏障(如山体)隔离,远离城市、村庄、公路等人、车较多的地段,能形成独立的小气候。并且要进行严格的环境检测,包括对空气、灌溉水源、土壤残留及养分含量等的控制,其土壤环境、农田灌溉水、环境空气的质量指标要符合标准DB45/32.1-2000。在此基础上,要选择深厚肥沃的耕作层、较为发达的犁底层、能适当保水保肥的心土层和协调水气较好的母质层的田块,为充分发挥优质稻米的生产潜力并形成优良的稻米品质创造良好的土壤基础。

二、因地制宜选用优质稻新品种无公害稻米生产品种的选用应本着因地制宜、优质、高效的原则。选择经审定,并具有良好的抗病虫特性、米质优、产量高的品种。地力较低、土质粘重、前期慢发的稻田,宜选用分蘖力强的优质稻良种,地力较高、土质松软、前期早发快长的稻田,宜选用分蘖力中等或较强的优质稻良种。同一片田,选择品种尽可能做到品种统一或熟期一致,便于栽培措施的统一。品种的选择还要考虑能否满足早晚造茬口安排,晚造优质品种选择应以当地能实现安全齐穗为原则。

三、培育健壮秧苗育足壮秧是夺取优质稻高产的基础。在无公害优质栽培的条件下,要强调适当减少本田的用种量,一般常规稻每亩用3公斤左右杂交种用1公斤左右。要通过精选种子,精浸消毒、精整秧田、精量用种、精细播种、精心管理,促进齐苗、全苗、匀苗、壮苗。在当前绝大部分地区推广抛秧的条件下,采用塑盘育秧,要结合使用壮秧剂,确保育足健壮秧苗地,一般每个塑盘用壮秧剂13~17克,与营养土相拌或泥浆相拌即可播种。只有育足健壮秧苗,才能增强秧苗的抗逆能力,达到相应减少农药、化肥污染,实施优质健生栽培的要求,为早发奠定苗情基础。

四、合理控制抛插密度合理密植是获得适宜穗数及足够颖花数的重要措施之一,移栽密度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稻田的群体结构,从而影响稻田的通风透光状况和病虫害发生程度。优质稻每亩抛插蔸数一般1.8~2.0万。高肥力稻田抛插密度要小些,而低肥力稻田则可大些。若是手插的,宜采取宽行窄株,适当稀植,有利于改善田间小气候,提高植株抗逆力,减少病虫害发生,可以少施农药,减少污染,为生产无公害优质稻米奠定基础。采用抛栽的更要控制抛栽数量,为建立优质高产苗架,防止群体过大,以减少病虫的危害。

五、提高科学施肥水平无公害优质稻的施肥原则,必须按照优化配方施肥技术,以有机肥为主,以保持或增加土肥力和土壤生物活性。有机肥必须经过堆沤发酵,以杀灭各种寄生虫卵、病原菌、杂草种子,去除有害有机酸和有害气体,使之达到无害化卫生标准。肥料使用总量尤其是氮肥总量必须控制,使土壤、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在40mg/l以下。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肥和生物肥料。在优质稻栽培中,施肥对稻米品质影响很大,施氮水平直接影响稻米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品质。在水稻整个生长过程中,必须为其提供适宜的养分,过多过少都不好,肥料尤其是氮肥供给过量,对后期优质稻米的形成不利。因此,必须合理确定施肥总量、各元素之间配比以及各时期的比例。在施肥技术上应根据品种、气候和土壤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平衡使用。针对无公害优质稻的栽培,要严格控制化肥的投入,特别是氮肥数量。在化肥用量较高的地方和田块,应实行降氮、稳磷、补钾;在化肥用量中等的地方和田块,可采取稳氮、补磷、增钾的施肥模式。氮肥施肥总量一般为每亩纯氮10~12.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3~0.5:0.8~1。化肥施用要重低早追,一般早稻氮肥的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按7:2:1进行,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按50%~60%比例作基肥,其余作穗肥施入。晚稻氮肥的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按7:1:2或6:1:3进行,磷、钾肥同早稻。有机肥于头次翻耕施放,化肥基肥于第二次翻耕施入,实行全层施肥,抽穗后提倡根外施肥。同时还要控制氮肥的追施时间,一般来说,水稻不得在收获前15天追施氮肥及其他叶面肥,防止稻米中硝酸盐及重金属含量超标。

六、科学管水水质和水分管理方法都影响稻米的卫生品质和外观品质。进行无公害优质科学灌溉的首要前提是保护水质,减少水质污染。优质稻生产基地必须选择水资源清洁的地方,水分不同时期对米质的影响不同。以后期水分管理对米质的影响最大,后期过早断水,会造成稻米整精米率下降,垩白度增加,影响稻米的外观品质。无公害优质稻栽培水分管理方法如下:前期以泥皮水或浅水抛插,抛插后以薄水为主促立苗分蘖。早稻移植后如果遇阴雨天气,可排水露田保持湿润为主,以增加土壤氧气,促新根和分蘖;一般在达到计划苗数的80%时即排水落干开始露田,幼穗分化初期灌回浅水施幼穗分化肥后保持湿润;抽穗扬花期灌回浅水,以后保持湿润到收获,收获前5~7天灌跑马水,切忌过早断水,以防止早稻后期高温逼熟、禾苗早枯和晚稻后期谷粒充实不饱满而影响产量。此外,晚稻抽穗期间遇北风或寒露风要留几天浅水层防寒。

七、综合防治病虫害,严格控制农药使用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水稻为中心,从稻田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考虑有害生物、有益生物、中性生物及其环境等多种因子,协调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治理措施,获取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其一,农业防治。利用合理的农艺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实施健身栽培、选择合理茬口、轮作倒茬等措施减轻或控制有害生物。

其二,保护和利用天敌。通过选择对自然天敌杀伤力小的化学农药、避免自然天敌对农药敏感的时期用药、创造适宜自然天敌繁殖的环境等措施,保护天敌,充分利用天敌对有害生物的持续控制作用。

其三,化学防治。在加强水稻病虫预测预报、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和发生趋势、正确制定农药防治策略和防治适期的基础上,优先使用生物农药,有限制地使用化学农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的农药必须有“三证”(即农药登记证、准产证号、标准证号)并按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在同一个水稻生长季节内,避免重复使用同种化学合成农药;农药使用必须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等国家标准中的有关要求。

其四,无公害水稻田禁用农药。在无公害稻米生产中严格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以及影响稻米质量的农药及含有上述农药的混配制剂。禁用农药执行标准DB45/32.1-2000。

其五,无公害稻米常用农药品种安全使用要求。在无公害稻米生产中可按标准DB45/32.1-2000规定的农药用于防治水稻病虫鼠害,但须严格遵守标准中规定的使用次数、使用方法和安全间隔期要求。

其六,质量指标。无公害稻米产品的卫生指标必须符合标准DB45/32.1-2000中的表8。

八、及时收获,防止暴晒及时收获可以防止稻米内部的结构发生变化,是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的重要环节。一般早稻成熟期温度较高,如不及时收获,不仅会使垩白增大,影响整精米率,而且会导致糊化温度升高及胶稠度变硬。及时收获还要求避开雨天,否则会引起稻谷高温发热或变色发酵。在露水或细雨的情况下收割或采取不适当的干燥方法,同样会引起米粒产生裂纹,降低整精米率。同时还会引起真菌感染和真菌毒素的污染。优质稻米的适时收获,还要考虑已经充分成熟。一般稻谷含水量19%~21%时已经充分成熟(黄熟期)收割,总出米率和整精米都较高。干燥方法不当,对稻米品质有严重影响。在强烈的阳光下高温暴晒,会使稻米发生横断,降低整精米率。因此,要改强烈阳光下暴晒为阴干、风干或间歇晒,防止稻米发生断裂,提高整精米率。有条件的地方,要实行机械干燥,效果更好。

TAG标签:无公害 技术 稻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