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创业周边/科普/列表

小麦条锈、叶锈、秆锈的识别及防治

小麦条锈、叶锈、秆锈的识别及防治

(一)三种锈病的共同特征

前期产生铁锈色的“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其症状区别主要表现在孢子堆的分布、大小、形状、颜色和排列方式上,为区别这3种锈病,可形象地描述夏孢子堆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1、条锈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夏孢子堆鲜黄色,最小,狭长至长椭圆形,成株期呈虚线状并与叶脉平行排列,幼苗期以入侵点为中心,呈同心轮状排列。

2、叶锈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可为害叶鞘和茎秆。夏孢子堆橘红色,大小中等,圆形至椭圆形,散生,排列不规则。

3、秆锈病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深褐色,最大,长椭圆形至长方形,排列散乱,无规则。

(二)病原识别

小麦锈病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锈病菌同属于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分别为小麦条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小麦叶锈菌(Pucciniarecondita)和小麦秆锈菌(Pucciniagraminis)。小麦锈菌是专化性很强的专性寄生菌,每种锈菌均可分化为若干个生理小种。(1)形态:①夏孢子球形或卵形,单胞,淡黄色,表面有细刺,有6~12个散生芽孔。②冬孢子。梭形或棍棒形,双胞,褐色,下端色浅,顶部扁截或圆,分隔处略缢缩,有短柄。

条锈病为活体营养型,在自然条件下只能利用活体营养存活。病菌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而是依靠夏孢子世代完成病害循环。目前尚未发现病菌的转主寄主。其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秋苗感染、越冬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1)越夏:越夏是条锈病周年循环的关键。条锈菌喜凉不耐热,其越夏的温度界限为20~22℃。在有发病麦株存在的前提下,凡夏季最热月(7~8月份间)旬平均温度在20℃以下的地区,条锈病菌就能顺利越夏;20~22℃的地区,越夏困难,超过23℃的地区,病菌不能侵染寄主,已被侵染的叶片也不能正常发病,病菌不能越夏。我国条锈病菌的主要越夏地区包括甘肃的陇南、陇东,青海的东部,西川的西北部等。

(2)秋苗感染:秋季,随着越夏区小麦收割,越夏菌源随气流远程传播至平原冬麦区,引起秋苗感染。秋苗发病后,如当地秋雨较多或经常结露,病菌尚可繁殖2~3代,病菌群体增大,病情有所发展,可由零星发病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发病中心,甚至成为病情较重较多的发病基地。(3)越冬:当旬平均温度下降到2℃以下后,病菌进入越冬阶段。病菌主要以侵入后未及发病的潜育菌丝状态在麦叶组织内休止越冬。在大部分冬麦区,虽然冬季严寒使人侵的条锈病菌停止扩展,但只要受侵组织不被冻死,病菌便可安全越冬。条锈病菌越冬的低温界限为最冷月平均气温-6~-7℃,低于这个温度,病菌就不能越冬。但若有积雪覆盖,则即使气温低于-10℃仍能安全越冬。(4)春季流行:小麦返青后,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旬平均温度上升到5℃时,开始产抱,持续20多天。产生的夏孢子经气流传播到周围返青后的新生叶片上,引起多次再侵染,引起春季流行。

(三)防治方法

采用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及栽培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①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②适期播种,适当晚播,不要过早,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③施足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④合理灌溉,雨后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⑤清除自生麦。

2.坚持药剂拌种

在条锈病常发区或种植感病品种的地区,要大力推广三唑酮粉剂或立克秀药剂拌种,即每公顷用15%三唑酮粉剂300g或用2%立克秀150g拌种150kg。有条件的要大力推广包衣剂良种,更是简便易行好办法。

3.做到早查早治

早查:即从小麦返青后15~20d,就要定期进行预测预报调查,为大面积及时防治提供指导依据。

早治:凡条锈病田间病叶率达到2%~3%时,就要立即喷药防治,切实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早”字,封锁中心病团,防止锈病蔓延流行,暴发成灾。这是提高田间防治效果的关键所在。喷20%三唑酮EC1000~2000倍液,或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25%敌力脱EC2000倍液。

TAG标签:叶锈 条锈 防治 小麦 #